寫ESG報告書,你必須先知道的八件事

林世駿

當媒體廣泛宣傳後,國人對ESG、永續這些字眼逐漸熟悉,好像很多事情都可以掛上這個名詞,也有好多會議或是協會也都跟這兩個字有關。漸漸的,大家開始對ESG這三個字也不再陌生,甚至連路上招牌都可以看見。只是,這些名詞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又如何跟我們的工作、生活能連結得到什麼關係,能夠清晰了解概念,並清楚說明的也不多。

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被氾濫使用,幾乎成為口號的專有名詞。藉著了解趨勢發展的緣由,可以知道國際是如何看待「人類社會發展的危機與轉機」,並且藉由知識的深入探索,具體明白:個人、企業、國家未來如何投入這種大的關鍵改變。

在急著寫ESG報告書之前,關於ESG 你必須知道的八件事

一、常聽到的ESGCSR是什麼?

二、永續報告書vs.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三、發布永續報告書 企業必要責任

四、不是大企業 也需要永續報告書?

五、緊密供應鏈 中小企業難置身事外

七、參與ESG目標需要先拿證照?

八、企業參與ESG目標 基礎五步驟

A. 組織訪談

B. 教育訓練

C.內容撰寫

D.文件送審

E.書稿編輯

一、常聽到的ESGCSR是什麼?

透過大量媒體報導與宣傳,關心議題的國人都知道:ESG三個字母代表的就是Environmental、Social和Governance的縮寫,就是企業組織在經營管理中應該關注的三個面向,強調企業的發展除了創造利潤與股東分享外,仍然必須要兼顧「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三大面向。也就是說,在自身的利益之外,必須要擴及到企業對社會的責任,並且要能夠擴大到對於環境資源的保護。

ESG最早是在2004年聯合國《Who Cares Wins》報告中提出,歐美國家企業在概念出現後,逐步依照這原則奉行,多年來已經成為一種顯學。具體檢視ESG概念所關注的焦點,在環境方面包括對於地球的保護,如降低環境污染因素和減少碳排放量等。

而社會責任方面,則是聚焦在尊重勞工權利、支持多元文化和擁有良好的顧客關係;公司治理方面則是重視建立企業道德、提高透明度等。從這樣的描述看來,可以發現ESG的焦點會以企業等大型組織為主。

同樣的概念包含CSR,也就是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同樣提到企業為了創造利潤以及對股東和員工負責而存在,但也需要承擔起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

這是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了企業在治理之外,對於環境、員工、顧客、供應商、社會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各方的責任。

企業盡到社會責任的方式有許多,透過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負責任行為已增強企業的信譽和形象,也可以採取:推動環保、支持社會公益事業、提升員工福利、促進人權等等方式打盡責。

二、永續報告書vs.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如果你是個會深入了解公司發展的投資人,可能查看企業網頁公開資訊的同時,會發現企業從2022年開始會提供「永續報告書」(Sustainability Report / ESG Report),或者之前會提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CSR Report),就是企業在公開前一年度為這方面的努力。

永續報告書是一份由組織或是公司搜集全年度資料所編製而成的文件,將全年度盡心於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的表現成果,以及對於未來的發展計劃,這就是透明度和責任制的表現。報告書會向所有關心公司發展的組織或是人們揭示可持續性的發展策略、經濟和財務表現、社會和人權問題、環境影響、供應鏈管理、創新研發、員工福利、治理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內容。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撰寫的目的,是為了能夠以較正式的文件書寫,回應所有關注企業發展的人們,以透明、公開的態度向包括顧客、員工、股東、供應奢,甚至是社區、政府、非政府組織等展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努力和成果,這樣可以讓這些利益關係者對企業或組織的信任和認可。

相較於傳統的財務報告書,不管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或是永續報告書,內容關注的是企業的非財務層面,例如環境和社會問題。這種報告形式的出現,反映了企業在日益強調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和承擔。

永續報告書的揭示範圍通常比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更全面,報告企業的永續發展策略和執行成果包括更廣泛的範圍,例如環境、社會和治理等多個方面。因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和永續報告書在概念和內容上仍然有所不同。

隨著永續發展理念在全球的普及,國際上也逐漸形成了以永續報告書為主要形式的企業報告。因此,為了與國際接軌,許多企業和機構也將其報告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轉變為永續報告書。政府也將永續報告書的精神融入新制定的法規,就由風行草偃的效益,讓企業能夠共同執行。

三、發布永續報告書 企業必要責任

2020年之前台灣企業所發佈的非財務報告書,多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名義公布永續資訊。當年八月,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啟動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強調企業須「提高資訊透明度,促進永續經營」,在「考量國際投資人及產業鏈日益重視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相關議題,為提醒企業重視ESG相關利害關係議題,並提供投資人決策有用之ESG資訊」。

金管會建議「參考國際相關準則(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規範(TCFD)、美國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發布之準則)強化永續報告書揭露資訊」的原則,要求實收資本額達20億美元的上市櫃公司編撰「永續報告書」,藉以強化上市櫃公司ESG議題揭露、深化公司永續治理文化。

2021年十二月,在「金管會提醒上市櫃公司及時因應ESG資訊揭露措施」文件中,進而規範「擴大上市櫃公司CSR報告書取得第三方驗證之範圍:將配合國際發展趨勢修改名稱為永續報告書(Sustainability Report or ESG Report)外,並擴大CSR報告書應取得第三方驗證之範圍」,自此企業發行永續報告書成為「企業重視ESG議題及強化其永續發展之能力」的重要指標。這也就是說,每年編寫出版一本永續報告書,已經是企業投入ESG的必要責任。

不管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或是永續報告書,兩者都是企業對其利益關係人的關注和回應。尤其在永續發展理念逐漸普及和深入之後,人們開始關注企業的永續發展,企業或組織回應的報告書逐漸成為一個更廣泛且全面的概念。不同於財報提供的會計數字,報告書往往會以較為親和的文字來描述公司的發展,彷彿在帶著讀者來共同分享企業的成長過程。

報告書不只是對外的年度報告,對於企業內部的自我檢視也有相當助益。撰寫過程中,企業必須對自身商業實踐的全面性評估和分析,為了能夠幫助利益相關者能夠了解組織或企業的運作和管理。讓公開發佈的文件能夠提高聲譽、促進利益相關者的對話和合作。內部的搜集資料歷程,也讓內部正視到現況的真實面。

專屬任務成員透過搜集資料以及編撰的過程,組織如同面對一面明鏡般,檢視依照編制準則所呈現的內容是否有所不足,進一步會制定相應的改進計畫,以實現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透過這個歷程,企業或組織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理念,並實現自身的長期發展和利益相關者的多贏局面。

四、不是大企業 也需要永續報告書?

金管會要求2023年起實收資本額達 20 億元的上市櫃公司,需要編制和申報永續報告書。這讓一般投資人從過去的財務報表數據來認識企業的管道,擴及到更多非財務資訊,像是企業產品環境特性、水資源汙染、員工照護與管理的勞動條件、供應鏈關係等明確的策略,都能有數據獲得參考,確保企業對永續經營有其務實規劃。但是,實收資本額較小的中小企業,是否有需要在意這個議題呢?

「No ESG , No Money」是對於企業投入永續事業與否的結果,中小企業主對於時勢潮流的應變彈性決定未來的發展,而國際企業都在朝向這個典範移動時,想要持續獲得訂單的企業更是不能置身事外。事實上,當越多公司投入進行ESG轉型,人們也漸漸發現致力於經營永續並不是單純做對外的公關,也並非傳統觀念中的「賠錢做好事、積福德」,而是讓企業經營者看到長期為下一世代的永續理想而努力,可以在長期的經營下帶來穩定回報的投資。

以目前作為全球永續報告標準之一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所發表的GRI準則(GRI Standards),是為了讓全球的組織能夠有更為精確且透明的表達方式,讓組織對於環境、社會、經濟等層面的影響更清楚向利益關係人昭告。這份永續報告的全球標準,為組織提供了一份公開非財務資訊的通用模式。國內企業的永續報告書編撰,也都是以這套標準來制定。

GRI準則包含了幾個系列:

  • GRI101:基礎(Foundation),說明如何使用這套標準,輕且提供任何組織可依循的參考。
  • GRI102:一般揭露(General disclosures),包括組織概況、策略、道德與誠信、治理、利害關人與報告基本資料
  • GRI103:管理方針( Management approach ),說的是組織如何管理重大性主題,每一項重大性主題都需要描述如何管理及相關影響。
  • GRI 200, 300 and 400 series:特定標準(Topic-specific standards )用來說明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問題。

五、緊密供應鏈 中小企業難置身事外

在這一系列的準則中,有不少規範都與供應商有關係,從102-9 所定義的供應鏈,就明確的指出揭露對象包含「向組織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供應商」,這意味著目前與大企業有生意往來的中小企業,也會被認為是供應鏈的成員。

在GRI 200 系列經濟準則中,為了為確保供應、支持穩定當地經濟以及維護社區關係的策略,204-1 必須揭示來自當地供應商的採購支出比例。物料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其中一環,當企業購買原物料時,GRI 300 系列環境準則中,依照 301-1 所用物料的重量或體積需揭露物料相關資訊,這與供應鍊有關聯。

進一步的規範,如供應商的選擇出現在準則308: 「供應商環境評估」項目中。308-1「採用環境標準篩選新供應商」、308-2「透過定期對供應商的風險評估及管理機制,鑑別出有對環境具有重大實際或潛在負面衝擊的高風險供應商,鑑別負面衝擊的供應商」,是為了對供應商的選擇做出要求。

以環境標準篩選供應商之外,人權等社會面議題也是篩檢供應商的標準。在GRI準則 414 :「 供應商社會評估」項目下,414-1「新供應商使用社會準則篩選」、414-2「供應鏈中負面的社會衝擊以及所採取的行動」,企業可以要求供應商簽署供應商行為準則、簽署承諾書,並且檢視勞工雇用議題衍生出來的風險。這些都讓想要跟大企業做生意的中小企業,非得要同步重視永續相關議題,無法置身事外。

在一份《2050 加速全球企業淨零目標》報告中,資料顯示:全球營收前兩千大企業已經有超過1/3制定出淨零目標,這意味著這些企業也將會要求供應鏈擴大產品的碳足跡盤查,只要想要參與未來的事業合作機會,供應商們不管規模大小,都得要同步重視ESG對於企業永續經營的影響,同時得要制定出適合企業執行的永續策略。

六、投入ESG目標設定 中小企業利益多

有些中小企業在樽節成本的考量下,會在意投入ESG的目標設定,會不會增加營運成本?但在思考這問題的同時,其實應該要先思考:「不投入ESG的目標設定,會不會減少營收?」

多數中小企業的獲利,有時並非來自於專業規劃的策略,而是在創辦之後隨著時代潮流發展,而逐漸修正轉型,終於獲得不錯的收益。但就長期而言,可能有些盲點並無法清楚檢視,需要透過一套標準重新檢視,才有機會確保未來的長期穩定。用淺白的字眼來描述:就是過去的成功是偶然,需要重新確立合宜的商業模式,才能讓未來的成功會是必然!」

投入 ESG 轉型當然會連動到企業體質,甚至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但如同一般有心成長的企業主會聘用外部顧問來檢視公司發展,以第三方角度來觀察組織營運是否有什麼正在生成的「系統性風險」,或是可以提前因應避免的「非系統性風險」。從辨識風險的發生可能性去加以預防,讓原來處於風險潛伏中的企業能夠及時因應。

將資源投入ESG 轉型,多少會影響到組織目前的資源分配方式,重新思考商業目標以及營運成果。藉由組織內部成立的新單位檢視既有架構,或者邀集外部專業顧問團隊檢視,藉以思考組織需求並訂定出 ESG 轉型目標。雖然聽起會是一項變革,但卻能因為這樣的行動而讓企業組織獲得更穩定的長期發展。

以GRI準則做企業ESG編撰的原則,並非是將準則當作填寫問卷的題目作答,而是以這些準則作為企業檢視的大綱,先找出自身的營業或懂可能會對環境/社會造成的重大影響作出定義,探討如何管理風險之外,並思考如何將組織的獨特價值對外溝通。如果正視組織參與未來趨勢的ESG發展,台灣中小企業甚至能夠藉由GRI準則的提醒發現自身不足,從而發現可能的轉型方案,把眼前的潛伏危機轉成有利的市場發展機會。

七、參與ESG目標需要先拿證照?

一般組織在初次導入ESG概念的時候,往往會有種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從媒體的報導成功案例,會覺得萬事起頭難:聽說要拿一堆證照、寫一大本報告、聽說要做碳盤查、聽說要找外部驗證單位。確實,這個是組織要建立制度長期發展之後,逐漸得要歷經的過程,但是只要找到一個軸心之後,就能讓組織建立起永續的發展。

從網路看到的各種訊息,一大堆訊息都和證照班有關聯。但是,企業要建立ESG永續目標,需要先派員拿到證照嗎?對於這個疑問,我們先思考幾個問題:

  1. 要拿什麼類型的證照?
  2. 要派什麼層級去上課?
  3. 要花多長時間取證照?
  4. 要這些證照的意義?

台灣目前主要開課的類別如:「永續管理師」、「氣後變遷因應管理師」、「溫室氣體盤查暨產品與碳足跡計算」、「永續報告書撰寫」…等等課程,這些類別的教育內容提供不同目標對象去學習。開課時數從兩天到三個月不等,內容深度會針對學員需求而有不同。

從這些開課類別如此多元,就可以知道課程選擇的重點在於:企業需要的是什麼?是要讓組織的永續關係人員去學習之後可以臨場運用,或是讓永續長等負責規劃策略的幹部去了解基礎改念。前者偏向實務的操作與證照取得,後者是一個廣泛的認知「掃盲」課程,拿的或許只是一張結業證書。事實上,即使拿到證照的結業學員,也未必能夠清楚擘畫組織內部所需的發展策略,一切都還是需要在實務操作中慢慢累積經驗。

以學習基礎知識的「掃盲」課程,其實是目前政府推動永續概念之初,我國最需要的課程方向。先知道聯合國提出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什麼,以及在台灣如何具體實現;知道國際對於「ESG概念」整體藍圖的發展趨勢;明白「碳定價、碳交易、碳中和、淨零、碳關稅、碳捕捉、碳預算」等概念的具體意義;明白能源發展方向含「創能、節能、儲能」等等的可行做法。

上述重要的核心議題,可能不少上完兩日班的學員依舊無法清楚回應,這不是上課師資的問題,而是攸關ESG的議題相當龐大,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付出也相當多元。

與其囫圇吞棗強記各項知識拿到「結業證書」或是「國際證照」,不如先讓組織專責人員進修基礎知識,強化各項跨域概念,重新界定組織需求的方向和目標,進而邀請符合需求的業界專業顧問進場輔導,這方才是更為穩妥的做法。

八、企業參與ESG目標 基礎五步驟

企業在執行ESG目標時,可以先設定從「永續報告書寫作」開始,這在千頭萬緒的規劃中,可以藉由像是GRI準則這種行之有年的制式規範開始,逐一的回應條文倡議,從而將組織裡既有的諸多資源重新做個盤整,並且重新理清劣勢與尚待努力之處,或是將優勢加以發揮。

企業必須先建立起一個觀念,永續報告書不是一個公司治理必須要繳交的「作業」,ESG議題揭露主要是為了加強和利害關係人互動,這並非是硬梆梆的公司法說文件,而是可以用較為敘事性的方式,讓利益關係人從閱讀報告中得到重要訊息。如果以「說一個好故事」的心態去撰寫這份文件,對於企業形象也有相當多的幫助。

綜覽台灣目前發行的永續報告書,即便是公部門所發佈的「政府機關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Department Reviews, VDR)」及「地方政府自願檢視報告(Voluntary Local Reviews, VLR)」,無不在呈現上用心編輯,讓整本資料看起來像是個豐富的地理風土人文雜誌。私部門的發表對象有特定的目標群體,牽涉到企業經營的投資來源,發表永續報告書當然得要更加用心。

決定以永續報告書作為啟動永續經營規劃的開端後,企業有幾個重要的步驟要加以實踐:

A. 組織訪談

l 報告當年度進行

l 時間約需六月至全年

報告撰寫者不論是外部顧問或是內部專責人員,對於跨部門的組織規劃都難以從資料檢視就抓住重點,初期依照準則規範做組織訪談非常重要。尤其是決定企業的核心議題時,難免各有既定刻板想法,這時候邀集部門領導共同招開會議,是非常重要的任務。這段期間的任務也包含資料的完整搜集。

在這階段裡,企業重點議題分析、SDGs關聯目標確立、評估利益關係人範圍、選定企業揭露目標、評估企業營利概況,以及設定形象與風險控管情形。如果在跨部門的主管及會議中,則是必須要透過系列性的標準問題訪談與蒐集訊息,來獲得能完成整體ESG計畫所需的精準資訊。

B. 教育訓練

l 報告當年度進行

l 時間約需60小時

永續目標設定與執行,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都是新穎的技能,如果沒有先做好全面性的永續教育訓練,則團體共識很難凝聚,甚至會因為本位主義而排斥新的作為。有別於高昂且過度專業的訓練,邀集的講師顧問最好要能提供科普與基礎教育為主的知識訓練,一方面能熟悉資訊範疇的認知,也更能知道標準模式已提供正確的資料。

C.內容撰寫

l 報告當年度進行

l 時間約需六至全年

報告書的內容表達呈現,可以看出公司對整體永續策略是否已經能貫通,讓企業建立起通盤戰略規劃,並且能夠前後呼應,不會有政策矛盾的質疑。

撰寫企業永續報告書初稿寫作,必須回應準則規範重點,卻又不能流於制式的問答模式,必須依照重點架構來敘述主體內容。最好,能夠同時建立起對應文件檢索,讓檢驗單位或是閱讀者能夠清楚明白。

進入文件潤飾階段後,需要隨著企業的動態發展,根據持續性資料蒐集內容編修,這才能呈現具體策略與執行做法,精準撰寫完善ESG報告書。而在最後的階段性檢核與確認,則是根據專案進度持續確認「內容精確度、可行性」及方向主軸是否會有所偏頗。。

D.文件送審

l 報告次年度年初進行

l 時間預估三個月

寫作在完成初稿之後,多半會將企業文稿送至SGS / bsi 或其他第三方機構進行查證,並在最後公開永續報告書之前做合乎法規的內容修正。這些機構的重要性,乃在於協助企業重新檢視內容的精準性,並且能夠嚴格把關,避免企業出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誤導或營造錯誤印象」之類的不當「漂綠」行徑。

E.書稿編輯

l 報告次年度年初進行

l 時間保留二到三個月

報告書最終要公開前,就像一本書需要好的封面和視覺編排,讓讀者能夠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和親近意願。在這階段,美編人員會按造企業CIS品牌形象,及內容要求「圖片和文字配比趨向 4:6的完美比例」原則進行書封、資訊圖表與內容設計,以及必要的企業形象攝影,如此才能達成良好的視覺化溝通效果。

報告書完成之後,企業會在官網上揭露提供下載。有的公司會相當慎重的依照報告書內容製作成動態網頁,讓利益關係人能夠輕鬆閱讀,還會提供「GRI準則對照表」讓閱讀者確信所有內容都依法完成。這類的公司官網揭露,如台積公司中鋼公司智邦科技緯創軟體企業都是企業的典範。